【期刊信息】

Message

刊名: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主办:通化师范学院
主管:吉林省教育厅
ISSN:1008-7974
CN:22-1284/G4
影响因子:0.247134
被引频次:21498
数据库收录: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期刊分类:师范教育

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中学地理教学设计》应用型课程建设理论与实(2)

来源: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9-0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二)课程实施的基本过程 基于任务的课程工作过程设计为:(1)“资讯”阶段:教师下达任务书,使学生明确以该任务为载体的学习目标、任务成果提

(二)课程实施的基本过程

基于任务的课程工作过程设计为:(1)“资讯”阶段:教师下达任务书,使学生明确以该任务为载体的学习目标、任务成果提交要求;(2)“决策”阶段:教师带领学生分析任务,将完成该任务所需的理论知识进行系统化、条理化呈现,使学生形成执行任务的知识准备;(3)“计划”阶段:制定具体的设计工作方案,还包括资料准备、学习小组划分。(4)“实施”阶段:本阶段是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其任务设置体现了“手把手(教师领着做)—放开手(学生动手做)—育巧手(学生创新做)”的层次递进关系。具体表现为:首先,在“手把手”环节,教师采用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运用“决策”阶段习得的有关理论知识,师生共同完成一个或多个与任务(此处指每个学习情境下的前四个任务)相似的案例情境,使学生初步具备相关工作技能。然后,在“放开手”环节,教师指定任务材料,由学生自主完成,以强化学生的该工作技能。最后,在“育巧手”环节,教师指定小组工作任务(此处指每个学习情境下的最后一个任务),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5)“检查评价”阶段:采用师评与生评相结合的方式。首先,组内互评;之后全班各组间互评、师评;最后,在评价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设计成果,并提交。

四、课程建设效果评价

(一)培养目标达成度

课程培养目标的达成情况是检验课程设计改革成效的重要标准。对此,拟从学生的学习满意度变化和学习现状效果这两个方面进行课程评价。具体如下:

1.建立学生学习满意度评价体系,选取课程改革前和改革后的不同班级学生作为样本,进行问卷调查,通过问卷分值来定量评价课改效果。

2.一是学生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的工作表现(如:学生进行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过程设计、综合设计等各工作任务的熟练度和具体工作用时);二是提交的教学设计成果质量(如:设计理念的科学性、设计内容的科学性、设计表达的规范性、与中学实际教学情况的对应性等)。评价时拟采用师评与生评相结合、总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课程教学效果进行较全面地评价。

3.课程培养目标达成度应以目标学生中的多数比例在学习上的获得为主要依据。

(二)第三方评价

对本课程目标实现度的第三方评价拟设计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来自相关教学专家以及学生教育实习单位指导教师的评价。

2.来自专业能力检验的评价。

[1]姜大源.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系统化设计——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解读.中国高教研究,2009.

一、课程定位(1)建立知识基础,理解地理教学设计的内涵、理论基础及实践基础,理解地理教学系统设计的原理、方法,并掌握地理教学设计的理论指导和实践依据。(2)提高实践能力,能够依据基本设计理论和方法,科学而熟练地进行地理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法与教学媒体设计、地理教学内容设计和地理教学过程设计,并能完善地理教学设计的再设计。通过实践操作,提升进行中学地理教学设计的能力,使未来的地理教师成为课程和教学的开发者和研究者。(3)升华情感价值观,树立新理念下的地理教学设计价值观念,培养推进地理课程改革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提高学生的自我审视能力、自我反思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作为未来地理教育者的职业道德感。二、课程设计(一)设计思想以能力培养为导向,面向实践操作,强化学习技能,提升教学设计能力。以学生学习为主体,通过案例教学、小组合作等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工作任务为载体,依托具体工作任务组织课程教学,通过任务的递进,逐步达成学习目标。(二)课程方案《中学地理教学设计》课程内容分为三个学习情境,即新授课设计、实践课设计和复习课设计。1.合理运用教学目标陈述技术,进行地理教学目标设计。2.根据中学地理教学实际,进行讲授法、谈话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呈示法、练习法的教学方法设计。3.根据媒体选择原则,进行地理教学媒体的选择和优化设计。4.根据地理课程理念,科学地进行讲授式、探究式、实验类、调查类、引导型复习、自主型复习的地理教学过程设计。5.进行一种课堂类型(包含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过程)的综合教学设计。三、课程实施(一)实施计划学习情境一为新授课教学设计,实施计划为依托初中/高中地理教学内容,从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法设计(讲授法、谈话法)、教学媒体设计、教学过程设计(讲授式、探究式)、综合设计五方面进行系统设计。教学目标设计以七年级下册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第一节“自然环境”为例进行差异性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法设计以八年级上册第三章“自然资源的概念”和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之“时区和日界线”为例进行讲授法教学设计。教学媒体设计以高中必修1 第三单元第四节“如何用南极冰山解决沙特缺水问题”为例。教学过程设计以初中《中国地理》第四章“中国的天气和气候”第三节“降水和干湿地区(第一课时)”为例进行讲授式教学过程设计,以高中必修1 第三章第二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为例进行探究式教学过程设计。新授课综合设计以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世界的语言和宗教”和高中必修1 第三章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为例。学习情境二为实践课教学设计,实施计划为依托初中/高中地理教学内容,从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法设计(实验法、实习作业法)、教学媒体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实验类课程、调查类课程)、综合设计五方面进行系统设计。教学目标设计以七年级上册“制作地形模型”和七年级上册“制作地球仪”为例。教学方法设计以七年级上册“观察地球的运动”和高中实践课“调查当地污水处理厂”为例。教学媒体设计以七年级上册“制作地球仪”和初中地理“爱护家园、保护环境”为例。教学过程设计以高中地理《地表水平运动物体方向的偏转》为例进行实验类教学过程设计和以高中必修3“家乡大气环境”为例进行调查类教学过程设计。实践课综合设计以七年级上册“绘制校园、社区的平面草图”和高中必修1 第二章“城郊气温差异”为例。学习情境三为复习课教学设计,实施计划为依托初中/高中地理教学内容,从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法设计(呈示法、练习法)、教学媒体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引导型、自主型)、综合设计五方面进行系统设计。教学目标设计以七年级上册“制作地球仪”为例。教学方法设计以七年级上册“观察地球的运动”和八年级上册“中国地形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为例。教学媒体设计以八年级下册“我国的地理差异”和高中必修3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为例。教学过程设计以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和高中必修3“家乡大气环境”为例。复习课综合设计以八年级下册第六章“北方地区”和第七章“南方地区”为例进行比较复习课设计和高中必修1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为例进行系统复习课设计。(二)课程实施的基本过程基于任务的课程工作过程设计为:(1)“资讯”阶段:教师下达任务书,使学生明确以该任务为载体的学习目标、任务成果提交要求;(2)“决策”阶段:教师带领学生分析任务,将完成该任务所需的理论知识进行系统化、条理化呈现,使学生形成执行任务的知识准备;(3)“计划”阶段:制定具体的设计工作方案,还包括资料准备、学习小组划分。(4)“实施”阶段:本阶段是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其任务设置体现了“手把手(教师领着做)—放开手(学生动手做)—育巧手(学生创新做)”的层次递进关系。具体表现为:首先,在“手把手”环节,教师采用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运用“决策”阶段习得的有关理论知识,师生共同完成一个或多个与任务(此处指每个学习情境下的前四个任务)相似的案例情境,使学生初步具备相关工作技能。然后,在“放开手”环节,教师指定任务材料,由学生自主完成,以强化学生的该工作技能。最后,在“育巧手”环节,教师指定小组工作任务(此处指每个学习情境下的最后一个任务),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5)“检查评价”阶段:采用师评与生评相结合的方式。首先,组内互评;之后全班各组间互评、师评;最后,在评价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设计成果,并提交。四、课程建设效果评价(一)培养目标达成度课程培养目标的达成情况是检验课程设计改革成效的重要标准。对此,拟从学生的学习满意度变化和学习现状效果这两个方面进行课程评价。具体如下:1.建立学生学习满意度评价体系,选取课程改革前和改革后的不同班级学生作为样本,进行问卷调查,通过问卷分值来定量评价课改效果。2.一是学生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的工作表现(如:学生进行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过程设计、综合设计等各工作任务的熟练度和具体工作用时);二是提交的教学设计成果质量(如:设计理念的科学性、设计内容的科学性、设计表达的规范性、与中学实际教学情况的对应性等)。评价时拟采用师评与生评相结合、总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课程教学效果进行较全面地评价。3.课程培养目标达成度应以目标学生中的多数比例在学习上的获得为主要依据。(二)第三方评价对本课程目标实现度的第三方评价拟设计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来自相关教学专家以及学生教育实习单位指导教师的评价。2.来自专业能力检验的评价。参考文献:[1]姜大源.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系统化设计——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解读.中国高教研究,2009.


文章来源:《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网址: http://www.thsfxyxb.cn/qikandaodu/2020/0904/383.html


上一篇:专业认证背景下地方高师院校人才模式改革探讨
下一篇:师范类书法专业学生具备硬笔书法教学能力的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