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信息】

Message

刊名: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主办:通化师范学院
主管:吉林省教育厅
ISSN:1008-7974
CN:22-1284/G4
影响因子:0.247134
被引频次:21498
数据库收录: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期刊分类:师范教育

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对通化师范学院社会体育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研(2)

来源: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8-25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5)学科课程与术科课程比例.通化师范学院社会体育专业学科课程与术科课程的比例是4.7:5.3,学科课程达到730个学时,而术科课程达到770学时.而国内其他高

(5)学科课程与术科课程比例.通化师范学院社会体育专业学科课程与术科课程的比例是4.7:5.3,学科课程达到730个学时,而术科课程达到770学时.而国内其他高校学科课程与术科课程的比例平均为4:6.

资料显示,用人单位对社会体育人才的要求很高,往往要求毕业生在诸多运动项目中有一项必须达到“精通”,并且还要对其它的运动项目达到“熟练”程度[3].为适应社会的需求,我校社会体育专业采取了学科和术科相提并重的课程设置方式.相对而言,我校社会体育专业术科课程开设门类较为齐全、合理,但是美中不足的是所占的学时比例少,平均分配到各个术科课程中,就显得更少了,给我们的感觉就是刚刚开始授课,很多东西还没有熟练掌握,课程已经要结束了,学生只能靠课余时间去练习[4].

4 结论与建议

(1)通识教育课程主要以思想政治课、大学外语、计算机技术基础、以及社会学、心理学等人文社科类课程为主,与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培养目标和要求基本吻合,但也存在部分课程比例不甚合理,以及课程结构和课程设置不当的现象.因此,需进一步加强通识课程的教学,调整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课程的设置,建构符合我校实际的通识必修课程体系.

(2)我校社会体育专业学科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结构的类型、课程结构层次的配置比较合理;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环节的学时安排比较科学;学分比例也基本符合教育部的相关规定;课程的设计等都能适应社会对“实践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但还没有形成自身的特色,需结合学校的发展定位、培养要求、办学指导思想以及学校所在地区的自然资源和文化氛围,提炼出具有特色和优势的培养目标[5].

(3)术科课程与学科理论课程相比所占比例偏少.因此应加强术科的课后训练,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要在科学论证的前提下,加强课程间的内在联系与衔接,拓宽课程体系的覆盖面,增强课程体系的完整性[5].达到因教学时数减少,教学质量并未降低反而提高的效果.

(4)课程体系的优化,应着重开展调查研究,多向有关专家学者征求意见和建议,不仅要重视课程结构、学时比例,还要重视实践性环节,要有的放矢、仔细斟酌、反复论证,保证课程体系、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建立最优化的课程体系,还要向用人单位和学生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征求意见,以确保课程设置能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5)为了落实好实践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紧紧依托体育教育专业和其他教师教育专业,全新建构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课程内容,搭建课程互通平台,使社会体育专业和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互相融合,有效地利用我校的教学资源.在社会体育专业开设“教育学”、“学校体育学”、“体育教学论”等教师教育专业的课程,鼓励学生除了考取社会体育指导员证书外,还要考取教师资格证书等,提高学生从教的能力,这样也为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拓宽了就业的渠道.

(6)根据办学指导思想,按照人才培养目标,突出“实践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以“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为原则,经过系统分析和科学论证,对相近课程根据内容和体系结构进行优化整合.在优化重组过程中,要考虑知识的衔接、先后顺序,使其符合教育规律,包括传播知识的规律、教学规律、循序渐进规律、因材施教规律、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等等.通过各门课程间的优化组合,形成最科学、最合理、最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知识体系[6].

通化师范学院社会体育专业经国家教育部批准,于2005年9月开始招收第一届本科生,近八年的时间里,已培养了200多名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经过几年的探索与改革实践,我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安排已日趋合理和完善,但是应看到我校社会体育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改革还远远滞后于其它专业.本研究通过对通化师范学院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状况进行分析,为我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改革提供理论依据.1 研究对象通化师范学院社会体育专业本科培养方案(2009年)中设置的课程结构与课程体系.2 研究方法2.1文献资料法查阅了大量关于社会体育专业课程体系的文献资料以及课程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领域的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收集了我国20所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本科教学计划或培养方案.2.2调查访问法我们从2006年5月开始对东北师范大学、吉林大学、吉林师范大学、北华大学、长春师范学院等开办社会体育专业的省内高校的专家、学者进行了走访调查,获得了较为详实的第一手资料.2.3数理统计法从全国各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现状入手,利用SPSS系统软件,对我校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结构体系、课程结构层次、课程结构类型、课程学时安排、课程学分比例、课程导向设计等方面是否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要进行了统计和分析.3 研究结果与分析我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体系是由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组成.通识教育课程主要包括:思想政治课、大学外语、计算机技术基础、以及社会学、心理学等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包括:运动人体科学、体育社会学、体育心理学等课程;专业课程包括:专业理论必修课、专业理论选修课、专业技能方向课、专业技能选修课.实践课程包括:军训、实验、劳动、社会实践、专业实习、毕业论文等[1].(1)通识教育课程.我校社会体育专业通识教育课程共计51学分,占总学分的30%;共计952学时,占总学时的36.39%.其中通识必修课43学分,占总学分的25.3%,共计808学时,占总学时的30.89%;通识选修课8学分,占总学分的4.7%,共计144学时,占总学时的5.5%.而国内其他高等院校通识教育课程平均为50学分、950学时,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学分和比例与我校的基本一致.通识教育日益受到我国高等教育界的普遍关注.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非专业化教育;通识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社会素质;它是一种广泛性、公共性、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态度的教育[2].通过研究可以看出,我校通识课程的安排基本符合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要求.(2)学科基础课程.我校社会体育专业学科基础课程共计14学分,占总学分的8.24%,共计244学时,占总学时的9.32%.而国内其他高等院校学科基础课程平均16学分、288学时.比较而言,通化师范学院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所占比例略低于国内其他高等院校,但授课教师采用听评课、集体备课、教学研讨等途径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所占比例略低的问题,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3)专业课程.社会体育专业的专业课程分为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其中专业必修课程共计50学分,占总学分的29.4%,共计880学时,占总学时的33.6%;专业选修课程共计30学分,占总学分的17.6%,共计540学时,占总学时的20.64%.资料显示,国内其他高校专业必修课程平均为52学分、950学时,专业选修课程平均为25学分、450学时.相比之下,通化师范学院社会体育的专业必修课程低于国内其他高等院校,专业选修课程高于国内其他高等院校,在课程设置上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余地.(4)实践课程.社会体育专业实践课程包括实习、见习、劳动、军训、社会实践、毕业论文等,共计25学分,占总学分的14.71%.国内其他高校所设置的实践课程的学分平均为24分,所占比例为15%.实践教学是教学计划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教学环节,是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研究项目,它的根本任务是整合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针对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要和教育教学改革的现实情况,进行实践性活动,从而达到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为了培养实践性应用型人才,我校对于非教师教育专业,在实践课程设置上进行了改革,即安排两次专业实习(第五学期一次,第八学期一次).特别是第五学期的实习真正做到了使学生知其所以学,知其所以用,可以说效果非常显著.(5)学科课程与术科课程比例.通化师范学院社会体育专业学科课程与术科课程的比例是4.7:5.3,学科课程达到730个学时,而术科课程达到770学时.而国内其他高校学科课程与术科课程的比例平均为4:6.资料显示,用人单位对社会体育人才的要求很高,往往要求毕业生在诸多运动项目中有一项必须达到“精通”,并且还要对其它的运动项目达到“熟练”程度[3].为适应社会的需求,我校社会体育专业采取了学科和术科相提并重的课程设置方式.相对而言,我校社会体育专业术科课程开设门类较为齐全、合理,但是美中不足的是所占的学时比例少,平均分配到各个术科课程中,就显得更少了,给我们的感觉就是刚刚开始授课,很多东西还没有熟练掌握,课程已经要结束了,学生只能靠课余时间去练习[4].4 结论与建议(1)通识教育课程主要以思想政治课、大学外语、计算机技术基础、以及社会学、心理学等人文社科类课程为主,与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培养目标和要求基本吻合,但也存在部分课程比例不甚合理,以及课程结构和课程设置不当的现象.因此,需进一步加强通识课程的教学,调整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课程的设置,建构符合我校实际的通识必修课程体系.(2)我校社会体育专业学科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结构的类型、课程结构层次的配置比较合理;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环节的学时安排比较科学;学分比例也基本符合教育部的相关规定;课程的设计等都能适应社会对“实践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但还没有形成自身的特色,需结合学校的发展定位、培养要求、办学指导思想以及学校所在地区的自然资源和文化氛围,提炼出具有特色和优势的培养目标[5].(3)术科课程与学科理论课程相比所占比例偏少.因此应加强术科的课后训练,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要在科学论证的前提下,加强课程间的内在联系与衔接,拓宽课程体系的覆盖面,增强课程体系的完整性[5].达到因教学时数减少,教学质量并未降低反而提高的效果.(4)课程体系的优化,应着重开展调查研究,多向有关专家学者征求意见和建议,不仅要重视课程结构、学时比例,还要重视实践性环节,要有的放矢、仔细斟酌、反复论证,保证课程体系、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建立最优化的课程体系,还要向用人单位和学生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征求意见,以确保课程设置能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5)为了落实好实践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紧紧依托体育教育专业和其他教师教育专业,全新建构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课程内容,搭建课程互通平台,使社会体育专业和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互相融合,有效地利用我校的教学资源.在社会体育专业开设“教育学”、“学校体育学”、“体育教学论”等教师教育专业的课程,鼓励学生除了考取社会体育指导员证书外,还要考取教师资格证书等,提高学生从教的能力,这样也为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拓宽了就业的渠道.(6)根据办学指导思想,按照人才培养目标,突出“实践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以“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为原则,经过系统分析和科学论证,对相近课程根据内容和体系结构进行优化整合.在优化重组过程中,要考虑知识的衔接、先后顺序,使其符合教育规律,包括传播知识的规律、教学规律、循序渐进规律、因材施教规律、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等等.通过各门课程间的优化组合,形成最科学、最合理、最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知识体系[6].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编著.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2]李明.从日本社会体育指导人员的课程评价谈我国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0(6).[3]黄刚强.对我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研究[J].科技信息,2008(27).[4]张建会.对我国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优化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7.[5]李正荣.武汉体育学院社会体育专业课程体系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40(3):104-105.[6]林勇.修订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培养方案的重要性[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6,27(6):128-129.


文章来源:《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网址: http://www.thsfxyxb.cn/qikandaodu/2020/0825/376.html


上一篇:申请调动之痛
下一篇:师范类心理学专业“四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